蝗虫的生长过程
1、受精卵:蝗虫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厘米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2、若虫期:蝗虫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这种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只能跳跃。
3、成虫期: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
蝗虫的常见种类
1、稻蝗:稻蝗体长雌性21~31毫米,雄性26~39毫米,体背灰褐色,腹部和各脚绿色,是平地与低海拔地区草丛间极常见的蝗虫,成虫除了冬季外,几乎随处可见,主要以禾本科植物叶片为食,早期是稻作的重大害虫。
2、东亚飞蝗:东亚飞蝗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昆虫,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一年为两代,第一代称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人工养殖可以转换为每年四代,天敌有寄生蜂、寄生蝇、鸟类、蛙类等。
3、红后负蝗:红后负蝗为直翅目负蝗科昆虫,体长雄20-25毫米,雌34-42毫米,体色单纯绿色或褐色;头部尖长,头、胸与脚上都有细小白色突起,是中国最常见的负蝗,成虫全年可见,生活于平地至中海拔山区林缘草丛间。
4、台湾大蝗:台湾大蝗不同于东亚飞蝗,是台湾蝗虫中体型最大的,尤其雌虫身长可达8、9厘米,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十分发达的后腿,适合长距离的跳跃,分布很广,成虫主要出现于秋季,而南部在冬季,甚至隔年春天能可见到成虫。
5、沙漠蝗虫:沙漠蝗虫分布于北非、东非和南非,破坏性极大,飞到哪里,哪里就会一片荒芜,1875年8月15日~25日,当蝗群飞过内布拉斯时,估计总重量有250亿~500亿千克。
蝗虫的养殖前景
1、药品保健品原料添加剂:据分析,每100毫升人的血浆,含有游离氨基酸24.4-34.4毫克,而每100毫升蝗虫的血液中,含有游离氨基酸高达293.3-2430.1毫克,高出人血几倍,世界各国医学界都在投入大量研发力量,昆虫蛋白也必将成为医用蛋白的重要原料源。
2、纯天然绿色健康食品:据研究分析蝗虫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纯天然有机食品,东亚飞蝗的蛋白质含量65%-74.88%左右,碳水化合物含量4.77%,脂肪含量5.2%-7.7%左右,含18种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磷、钙、锌、锰等成分,氨基酸含量可与肉、鱼、大豆的含量比美,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健康食品。尤其含丰富的甲壳素,甲壳素被誉为继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之后人体生命的第六要素,是人类理想的高级保健食品。
3、高蛋白饲料加工添加剂:蝗虫是各种家禽、家畜的高级饲料,也是饲料厂极好的蛋白原料。古时,我国人民就已将它做为饲料或肥料,用蝗虫粉代替全部或部分鱼粉喂养畜禽,也可用活虫喂养家禽。
4、天然的有机生态肥料:蝗虫吃的是荒山野地杂草,通过自身生物转换提供给人类的是取之不尽的“昆虫宝藏”,除了可以直接食用的昆虫活性蛋白质和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以外,蝗虫的尸体、粪便也是绿色天然的绝佳养殖业饲料、种植业肥料,特别适合现代有机绿色农业生态的发展。
蝗虫的养殖技术
1、场地选择:应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僻静的地方,东西走向,棚养。棚宽3~5米,长因养殖多少而定,场地应略高出周围地面。另也应远离棉田、果园等经常喷施农药的地方,以防蝗虫中毒死亡。
2、种卵孵化:蝗虫卵很小,外壳很薄,在孵化过程中应轻拿轻放,一旦碰破就会影响孵化率。对刚引进的种卵要及时孵化,具体做法是先在养蝗虫的大棚内找一处阳光最充足的地方,把土耙细耙平,然后把种卵均匀撒在上面,再用细土覆盖1厘米即可。此时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0%~30%之间,如果棚内温度在28℃~33℃,种卵10~15天即可孵化完毕。若利用土粪发酵的温度来孵化种卵,效果更佳。
3、幼虫管理:刚孵化出来的蝗虫为白色,一天后变为黑褐色,采食量很小,只吃一些较嫩的玉米、高粱、小麦、谷子苗和一些单子叶的嫩草。所以在蝗虫未孵化之前应在棚内种上玉米、小麦、谷子等作物,作为蝗虫的开食饲料,这样能减少幼蝗虫的死亡率,加快其生长速度。
4、成虫管理:只要温度适宜、饲料充足,蝗虫每5~6天蜕皮一次,每次蜕皮时间为20分钟左右,共蜕5次皮,所以蝗虫从出壳到成年只需30天左右。其间的管理重点是:蝗虫每蜕一次皮为一龄,三龄以前的蝗虫采食量不大,生存能力差些,所以应精心管理,如遇大雨,应及时用塑料布覆盖大棚,三龄之后就不怕下雨了。三龄后的蝗虫采食量大增,每天都要供给充足的鲜草让其吃足吃好加快生长。30天左右蝗虫蜕掉最后一次皮,长出了长长的翅膀,进入成年,先后开始交配产卵。
5、成虫产卵:长出翅膀的蝗虫经过10天左右的生长发育,大都开始交配产卵了。雌蝗虫将卵产于土内2~3厘米处,每只蝗虫每次产卵60~80粒,最多可达100粒。如温度适宜,15天左右卵即可孵化。产卵后的雌蝗虫大都先后死掉。自然温度下,蝗虫每年发生两代,第一代称夏蝗虫,其产卵于6月底7月初,第二代为秋蝗虫,产卵于8月底9月初。如早春和深秋都用塑料布进行保温处理,可轻松年养三批,经济效益比自然温度养殖提高三分之一。